为什么一篇纯数据稿会一删再删?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我在刷朋友圈,忽然看到很多媒体的朋友在推我2012年的一篇关于香港的稿子。于是开心之余,我留言并转发了 @网易另一面 的那条微博表示感谢。

随后微博被删,有朋友转发了网易的专题页面,被删;转发了纯文本链接,又被删;于是我自己专门申请了一个公众号,发了这篇文章,一天后被删。

很有意思,原本都忘记了自己写过的这篇文章。直到看到第二作者,尊敬的评论界新星詹万承老师在 “媒体札记”的良心之作才知道:

前日深夜,凤凰卫视知名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在个人认证微博向她的369万关注者,推荐网易另一面专题《香港人的生活资源哪里来》。这则于2012年上线的评论专题,从导语部分即开始彰显态度,“内地网民讨论到香港的时候,白眼狼成了居高不下的词汇,原因无外乎是吃内地的喝内地的,却还要说内地不好之类,但事实上,香港从内地获得的从吃穿用度到水电能源,并没有少花一分钱有时更贵。别总说香港人不感恩,恩情并没想象的浩荡。”

依据@心之洛  所观察,有态度的专题命途多舛:“《香港人不靠内地‘恩赐’过活》,网易2012年9月专题,发布不久被逼改为《香港人的生活资源从哪里来》,后被离奇手段屏蔽,原链接在电脑会跳转成404页面,百度谷歌输入上述两个标题搜不出结果,你能想象这种无耻的手段出自谁人的手吗…”

“水是要买的不是白送给香港”、“电力总趋势是从香港输往广东”、“几乎所有产煤大国均对香港出口”、“菜蔬供应香港不过是市场买卖”,专题以此平行的四个小标题,从水、电、煤炭、菜蔬等日常生活资源切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说到底只是属于市场的买卖行为而已”,并且,专题结语部分还有埋下厉害后手:“根据2011年9月5日《信报》报道,维基解密于2011年9月公开了近千份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的机密电文,有电文透露2009年广东省出现严重旱灾时,港方提出通过减少输港供水以助舒缓旱情,但建议被广东省婉拒,为的就是确保高达30亿元的供水协议可以全额履行。”

专题在163.com沉睡两年后,再度在舆论场上满血复活,犹如从冬眠中惊醒的巨兽,倏然一声长啸引人瞩目。文中旁征博引来源广泛的数据材料,被不满于动辄口出白眼狼的围观者,视为驳斥“恩主论”的当头一棒。

“香港人的生活资料从哪里来?看完这组数据,咱就别YY了…”,WX公zhong号“政经观察”以此为题予以原文转载,一日之内即斩获10万+的阅读数;普通用户@绣花绣得累了  转发近千次的长微博《关于朋you圈香港事件说两句》,开头第一段即是推荐此专题,“当初给香港的东西不是给的,是卖的,互为恩情。网易关于这个有专题,网上认真搜搜也有,别只看朋you圈”;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王泽基也在个人认证微博转发链接并留下点评:“这是老一点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两地不读书的年轻一辈偏要乱吵一通。撇开两地互骂忘恩负义等搞笑行为,正常的体系中,任何的合约都是经济交易而已,整体来说你情我愿,谁都不欠谁…”

数据的雄辩之效,只在于真实与否,不因时光流逝而消磨;分析的见微知著,只在于透彻与否,同样不因热点的转移而陨灭。

 

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这篇稿子为什么会被一删再删。不过就是一些数据罢了。

随后柴静来了,大家疯狂的捧她,赞她,也有人疯狂的质疑她,贬低她。随后又是全网禁令+删除,纸媒哀嚎一片深夜撤稿,网媒痛心疾首换大头条。

然后我好像又有点懂了。

算了。你,我,还有“人在呢”,我们都不过是这个复杂社会的一个弱小的注脚。总有一天,全部都会被遗忘。

===============================================

沈燕妮/詹万承:香港人的生活资源从哪里来

2015-02-27 沈燕妮   这故事该如何结尾

手记
这么多年,辗转多家媒体,两岸三地,写了不少文章。
有随笔,有评论,有纪实,有新闻报道。
时间久了,很多东西散落在各处,或是丢了,或是被删,挺可惜。

感谢各位同学、朋友、媒体的老师和同事, 再一次把我2012年9月在“网易另一面”的旧文重新转载出来。
转一篇,删一篇。很无奈。
这也是我想,自己应该有一个公众号的原因。

欢迎关注和留言。
这个故事或许永远都不会结尾。
我爱你们。

另一面 ISSUE 678
香港人的生活资源从哪里来

导语
近期,内地网民讨论到香港的时候,白眼狼成了居高不下的词汇,原因无外乎是吃内地的喝内地的,却还要说内地不好之类,但事实上,香港从内地获得的从吃穿用度到水电能源,并没有少花一分钱有时更贵。别总说香港人不感恩,恩情并没想象的浩荡。

水是要买的,不是买送给香港

广东向香港供水从一开始就不是免费,早在1964年双方就签订了购买协议
20世纪中期,当时在英国管理下的香港缺水,于是便希望广东能向香港供水,解决缺水问题。最终,经批准深圳修建水库,并于1960年建成,同年11月,当时的香港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达成协议,每年购买中国2300万立方米水资源。
1964年,粤港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同意自1965年3月起,广东省每年向港方出售不少于6820万立方米生活用水。1979年,双方进一步磋商并达成连年增加供水量的协议,至2000年时已达到7.8亿立方米。供水系统现时的设计最高供应量是每年11亿立方米。

供水额度能超不能少,香港不要也得要,5年间港府无奈把30亿港元东江水排入大海
从签署的协议看,广东每年要按协议商定的额度为香港供水,但这个额度只能超不能少。无论是否用得完,香港每年都必须按合约规定购买最少约8亿立方米东江水。可近几年来,香港雨水充沛,很多蓄水池供水充足,所以来自东江的水有时会供大于求。根据香港水务署的数据,由于无处储存,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港府已把价值30亿港元的多余东江水排入大海;仅2005年香港排入大海的饮用水就超过了1.09亿立方米,以当时东江水价计算,价格超过3亿元。

2012年至2014年3年间香港向广东买水,就需要支付高达112亿4134万元人民币
2011年12月5日,香港发展局与广东省水利厅在深圳签署了2012年至2014年东江水供水新协议,根据新协议,香港将于2012年缴付35亿3870万元、2013年缴付37亿4330万元和2014年缴付39亿5934万元的固定总金额,作为购买东江水的费用,这些协定保证了香港有充足的淡水资源——70%的水来自广东东江

粤港供水业务赚取的利润超5成,香港向内地买水比新加坡向马来西亚买水贵10倍
东江-深圳供水项目由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拥有,母公司为粤港供水(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粤港供水99%权益),至于在香港上市、属广东省政府旗下公司的粤海投资,则是粤港供水控股的控股公司,持有该公司89.08%权益。粤海投资集团2010年综合收入为63.52亿元,其中供水业务收入为40.67亿元,占集团收入达六成四,算是主要收入来源;资料更显示,2010年度供水业务的税前盈利为20.68亿元,换言之,供水业务赚取的利润逾五成。
内地提供的未经处理的“原水”比深圳居民使用的自来水2.4元人民币/吨价格还高。有香港媒体曾经拿情况相近的新加坡做过比较,认为东江水水价偏高。“新加坡由马来西亚购买原水的价格,是东江水价的—成。”香港《信报》的调查更是直接指出,港人诟病将此认为是“高价、低质、暴利”。
电力总趋势是从香港输往广东

香港中华电力公司有大亚湾核电站25%的股权,建设初就签约购买了核电站70%的电力
1978年时,香港人先提出在广东建核电站,经过1年的谈判,1980年12月,香港中华电力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展开创造性合作——在4亿美元的注册资产中,中华电力持有中广核合营公司25%的股权,并签约购买大亚湾核电站70%的电力。合营核电站通过“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方式解决了当时中国内地外汇储备稀缺的问题,电价为每度6美分左右,电费均用外汇支付。
据统计,至2008年底,近15年来大亚湾核电站累计向香港售电1373亿度,占对方同期用电量的1/4。2008年7月,核电站如约还清了全部贷款,连本带息共56.74亿美元。根据现行供电合约,香港获大亚湾提供70%的电力供应,这合约将于2014年5月届满。新的供电合约已于2009年9月签订,为期20年至2034年。
改革开放之初整个广东地区电力紧张至极,香港曾签10年合同向深圳蛇口每天供电42万度
经国务院批准,招商局与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于1985年7月24日签署合同,由后者投资7000万港元,铺设海底电缆,向蛇口每天供电42万度,合同有效期10年。1986年11月9日,海底电缆正式供电。这条“单供线”使蛇口避免电力紧缺,成为深圳也是全国第一个不停电的片区。而在当时,整个广东地区电力紧张至极。根据广东省志记载,1986年广东电网统配火电厂发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高达7414小时,其中茂名热电厂、广州发电厂分别高达8301和8445小时。

从1979年广东从香港购入电力2.5亿千瓦时至今,绝大部分时候是香港电力输送到广东
近30年来,粤港两地电网紧密相连。1979年,广东从香港购入电力2.5亿千瓦时,以后不断增加。从1996年开始,广东电网(除深圳蛇口工业区外)首次实现向香港输送电量。之后,随着大亚湾核电站和广州抽水蓄能水电厂等建成,双方电力交换力度加大,联网线路也多次进行扩建及升压。目前,仅400千伏交流联络线就达4条。
2008年4月22日,电监会副主席王野平出席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并对粤港联网进行了权威总结。他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电力供应相对紧张的时期,广东从香港购电以弥补电力不足。从这几年的供电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香港电力输送到广东,但在个别时候、个别情况下,从电网安全、稳定来考虑,也有时从广东往香港供电。总的趋势,还是香港往广东输电。直至2012年,由于香港青山A厂4台机组非计划停运,导致香港中华电力出现供电缺口,才出现了粤港联网30多年来,广东首次向港售电。

几乎所有产煤大国均对香港出口

香港煤炭和石油的进口渠道多,每年只有20%的煤炭是从内地进口
几乎所有产煤大国均对香港出口,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内地、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其中每年从内地进口的煤炭约20%。液化石油气和燃油则主要由在香港的多家石油公司提供,分别是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加德士及来自内地的华润石化、中国石化等。
1995年底,本港发电企业开始部分使用天然气发电,并准备在未来逐步淘汰煤能发电。海南岛的一个气田经780公里长的高压海底管道,将天然气输送自港岛,这个油气田为央企中海油开发。

果蔬供应香港不过是市场买卖

保证内地农副产品稳定供港,因为香港农产品销售商肯出高价钱,也能为新政权带来外汇
据《凤凰周刊》2011年的调查报道《香港特供五十年秘辛》,内地全面承担香港“生命线”,始自上世纪60年代初。由铁道部、外贸部联合开辟供应香港市场的鲜活食品快运货物的“三趟快车”,从内地不同省市把货物经深圳供港,保障香港市场农副产品供应。保证供港农副品稳定,自此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彼时内地的活畜、生鲜食品运至香港依靠汽车,病死率、农副产品残次率极高。这直接导致供应方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买方拒收。当时,内地向香港输入食品及其他商品,纯属市场行为。长期以来,保证农副产品稳定供港的最大原因是香港农产品销售商肯出高价钱。
当货物源源不断出口到香港,也为新生政权带来外汇,货损严重直接影响现汇收入。在西方经济封锁下,当时内地几乎断绝外汇来源,虽然供港物资货少利微,但能带来一定的外汇收入。长期在香港经营和销售供港食品的华润集团,对此感受最切。长期以来,这家央企自称“香港市场的‘稳定剂’、出口创汇的‘蓄水池’”。

供港食品安全,是因为香港对食品质量要求严格,而非内地主动为香港特供
与出口到加拿大、英国、美国及其它国家的蔬菜相比,出口到香港蔬菜的质量控制更加严格。 “香港人希望知道蔬菜来自哪个农场,而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没有这种要求。”近年来,在恐慌心理爆发的影响下,香港公众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和要求显著提高。2005年,在广东当局发现鳝鱼中含有孔雀石绿之后,香港卫生部门负责人呼吁市民不要食用鳝鱼。孔雀石绿是一种工业染料,用来使鱼类看上去更加新鲜。
一系列涉及在中国食品中发现致癌物质的事件,从咸鸭蛋里的工业染料苏丹红,到豆腐里含有甲醛等。许多发生的食品安全丑闻,驱动因素来自香港消费者严苛的标准。正是这些标准,为不择手段的内地食品供应商制造了在产品中使用添加剂的动力。香港人购买中国内地农场产品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农场这一层次实施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

内地向香港供应肉类、海鲜并非无偿,说到底只是属于市场的买卖行为而已
目前香港来自内地的鲜活牛羊供应量近100%,生猪供应量99.8%,以及蔬菜供应量60%。2002年元月后,内地供应香港的肉类产品(不包括鲜活禽畜)取消出口配额管理。内地供应香港鲜肉价值稳步增加,九年内数额增长两倍有余:2003年17.245亿港元,2004年20.248亿港元,2005年24.647亿港元,2006年27.299亿港元,2007年30.637亿港元,2008年33.845亿港元,2009年35.073港元,2010年40.559亿港元,2011年43.368亿港元。
由于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海洋污染,香港近岸的渔业资源受到影响。2000年过后,香港渔船的传统海洋渔业资源也持续衰退。所有内地供港水产类营业额也在逐年上涨,九年内数额增长两倍有余:2003年21.254亿港元,2004年20.043亿港元,2005年18.045亿港元,2006年19.515亿港元,2007年20.255亿港元,2008年25.419亿港元,2009年31.822港元,2010 年 37.386 亿港元,2011年56.454亿港元。这些都并非无偿,说到底只是买卖而已。如果内地不肯供应,香港并非就活不下去,不过是你情我愿的逐利行为又谈何恩惠。

结语

根据2011年9月5日《信报》报道,维基解密于2011年9月公开了近千份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的机密电文,有电文透露2009年广东省出现严重旱灾时,港方提出通过减少输港供水以助舒缓旱情,但建议被广东省婉拒,为的就是确保高达30亿元的供水协议可以全额履行。

沈燕妮、詹万承,2012年9月11日,发自北京五道口网易26楼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Post Navigation